来源:中小企业技术故事
“氢、氦、锂、铍、硼、碳、氮、氟、氖”应该是每一个理科生都烂熟于心的化学公式,但这些面目罕见的化学元素,却让同样在摆弄文字的文科生畏。
但是,说你没上过大学化学课,真的不够格。如果你恰好选择了相关专业,那么一开始就注定要在各种无机有机的复杂英文名中崩溃。
元素周期表
那些不规则的字母往往让人怀念中国人名字的简洁明了。而随着西学东渐的大潮而首先进入中国的化学,由于其元素众多,对于当时想要普及化学的学者来说,确实有些困难。因此化学家转向文人的工作——翻译化学元素,甚至创造一些以前不存在的单词。
自然不能乱造词。如果说仓颉造字使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那么19世纪后期化学家的造字则为中国吸收和发展近代化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化学始于1661年,直到19世纪末才传入中国。同时,西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化学体系。翻译,尤其是专有名词的翻译,是西学东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时主要有两种方法:旧词新义和造词音译,其中造词音译很有这个时代的特色。
周甘婷和英格共同翻译了《格雷的解剖》
这一时期从西方引进的词有615个,用造字法翻译的有63个。当然,这63个词大多出现在化学领域。与普通词汇不同,化学元素比较抽象,学术性很强,所以也需要翻译。19世纪末,已经发现了几十种元素,仅仅依靠旧词的新义很难处理,于是就产生了造词音译的方法。
德国驻华传教士罗存德最早尝试在中国创造新的翻译用词。他认为,在汉语中,表示“元素”的词是“线”。于是他认为大部分元素名称可以通过在“行”中插入一个汉字来获得。即“线”分为两部分,中间夹着与化学元素相关的汉字。
罗存德造词举隅
新词是根据夹在“行”之间的词发音的,但对于中间词的选择,他没有给出解释。从罗存德在“行”中插入“营养”表示“氧”,“行”中插入“绿”表示“氯”可以看出,他在选词时也会考虑元素的形态和性质。
罗存德用“行”来表示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显然是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所以罗存德创造了中国第一套元素译法。在他的英汉词典中,有49个化学元素名称,其中21个是以构词法命名的。
华英词典收录的化学元素名称
但罗存德的造字法并没有得到推广。现在说到化学造字,我们可能更熟悉的是徐寿和约翰·弗莱尔。他们翻译的化学标识,真的把化学元素带入了大众视野。
英国传教士约翰·弗莱尔是19世纪在中国的西方人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人。《化学评论》翻译自《油井化学原理和应用》。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约翰·弗莱尔负责口述,讲述书的原意,而徐寿负责翻译,也就是理解口述的内容,并用合适的中文表达出来。
徐寿(左)和约翰·弗莱尔(右)
当时流行“西方人口译,中国人写作”的翻译方法,外国人听写时要尽量具体生动,于是产生了很多音译词。意译又称意译,是一种只保留原文内容,而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相比之下,直译是一种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比如对于氧和氢,日语翻译成“酸元素”和“水元素”,是严格对应原词语素结构的直译,而汉语当时翻译成“养气”和“淡气”,是非常生动易懂的意译。
氧气是生命的必需品,所以被称为“养料”;氢气的密度最低,所以在同样体积的气体中“更轻”。另外,“绿气”是指黄绿色的“氯气”,“轻气”代表化学性质相对稳定的“氮气”。这和罗存德的选词思想有些类似,两者都是考虑要翻译的材料的性质。
氯
在《化学鉴定》出版之前,已经有《化学导论》、《化学启蒙》、《化学初级阶段》等一些与化学相关的译著编辑出版,但不同版本对元素名称等术语的处理不同,化学一直没有普及。当时西方普遍认为,中国的语言很难被西方人理解,所以很难把西方知识的精华引入中国。
化学标识和化学分类
然而,约翰·弗莱尔不这么认为。为了解决汉语词汇的形态特征与化学元素名称之间的矛盾,其翻译的关键是“一词原则”。这是因为化学元素需要单独使用和组合使用。如果元素名翻译成两个音节,组合使用会不方便。
“轻气”、“养气”、“轻气”、“青气”虽然不符合一字之理,但由于当时习惯了这种用法,所以在化学鉴定中被保留下来。然而,在化合物的名称中,这些元素显示为单个单词。比如“氧化铜”在书中翻译为“铜营养”,“水”表述为“轻营养”。
徐寿最初翻译的时候,并没有打算造词。他没有改变现有元素的名称,如金、银、铜、铁、锡和铅。同时,徐寿发现了其他生僻字。比如“溴”来源于《孟子》中的“其渐溴”,“溴”除了“臭水”之外,基本没有别的意思。溴的拉丁名来自希腊语“公羊的恶臭”。可见,他们的选词并不是任意的,而是结合了元素的性质和西方人名来选词的。
溴
看似完美,但当时已经发现了64种元素。徐寿发现,即使把生僻字都挖出来,还是不能满足命名的需要。然后呢?造词!徐寿和约翰·弗莱尔探索出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化学元素翻译方法,创造了将西方人名的第一个音节或第二个音节翻译成汉字,并加偏旁部首以区分总类的造字法。
徐寿以“进士”为偏旁部首,所有新的未知金属,音译后组合成简单的汉字。比如“锂”的希腊文是lithos,意思是石头,锂的中文名字取自希腊文“Li”的第一个读音,并在此基础上加了偏旁部首“Cheng”。于是“锂”这个词就诞生了。
此外,他还创造了钙、镁、铝、铍等金属的名称。对于非金属,使用石字符,如硼和硅。后来大陆把“硅”字改为“硅”,但“矽肺”(也叫矽肺)一词仍然保留。
原件化学鉴定中的一些译名
值得一提的是,“气”字旁的新词并非徐寿发明,“氧”、“氦”等新词最早出现在1899年教育图书协会出版的《化学协议条款》中。在《化学鉴定》中记载的64种元素译名中,有47种至今仍在使用。可以说,徐寿和约翰·弗莱尔在化学元素命名的标准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你以为轰轰烈烈的化学造词运动到这里就结束了吗?你可能忽略了化学的另一个庞大体系——有机化学。有机化学的造字比无机化学有趣多了。
有机化学离不开各种官能团。比如“羟基”,我们发现这个英文单词是由“hydro-”和“oxy-”两个前缀组成的,也就是氢和氧。
如果翻译成“羟基”,那就太差了。化学家秉承“一词”原则,模仿英语构词法,取“氢”、“羊”、“氧”,于是“羟基”诞生了!
羟基红球代表氧原子,灰球代表氢原子。
不过“羟基”这个词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化学家创造的妙处在于单词的发音。在古代,“羟基”一词读作“qiān”,意为羊的名字。当它有化学意义时,化学家借用了“氢”的首字母和“氧”的元音,读作“罗布”,与“氢氧”的读音相近。
这种构词法达到了知音、会意、会形的效果。于是由氢和硫组成的“巯基”基团(-SH,与“球”音相同)、由氧和碳组成的“羰基”(C=O,与“汤”音相同)、由氧和酸组成的“羧基”(COOH,与“梭”音相同)等词就这样诞生了。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碳氢化合物也被化学家简化为“碳氢化合物”。你不妨把这些话大声读出来。我相信你能感受到他们发音的奇妙。
当碳氢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不饱和度(即缺氢数)时,烷烃、烯烃、炔烃就出现了完整、稀缺、缺乏的含义。这是一个字义结合形音而成的词。
部分官能团和代表性物质
有机化学中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物质的自由基,这也是很多理科生头疼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氨”是指一种气体,但还有“胺”和“铵”。首先,这三个词的读音不同。“氨”发第一声,“胺”和“铵”分别发第四和第三声。当然,这三个词指的是不同的物质。
“月”字旁的字最初来源于动物内脏或代谢产物,如脂肪,现在则引申为一类含有含氮官能团的物质,如胺、尿素(与“尿”同音,又称尿素)、腈(与“精”同音,是一种含有有机基团-CN的有机物)等。“铵”是指离子。
另外,在酉字旁边还有很多字,本来就是和酒有关的,比如醇、醛、酸等。,后来引申为一类含氧官能团物质的名称。如上所述,羟基和羰基是含氧官能团。
在这一点上,你可能会认为所谓的化学造字并不仅仅是把已有的单词和符号拼凑起来。好像也不是很有新意,很抽象。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虽然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文字都被简化了,但还是能看到象形文字的痕迹。对于化学来说,我们大多数人很难直接看到原子和分子,但是有直观的化学结构。化学家们从来没有想过用一种认识的方法来造词吗?
这时出现了一类化合物,我们现在称之为“类固醇”。先看它的基本结构:底部有四个环,环上有三个取代基。有了这样的结构图,就不难理解化学家为什么会给“类固醇”这个名字(听起来和“灾难”一样)。但是“类固醇”这个词在古代就有,化学家们用的很形象。
类固醇的一般结构
如果你觉得类固醇不够生动,那么接下来看看这个词:。我们可以瞎猜这种物质有四个环。事实上,化学家们用“”来代表卟吩环。确实是四角四环的结构,可以说非常生动。当然,“”字自古就有,而且是古“雷”字。
结构
自晚清以来,化学元素名称已被翻译数次,不同版本使用的译名不同,人们在称呼元素名称时容易产生混淆。191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无机化学命名草案》,标志着政府开始介入化学元素译名的统一。
后来在1932年,国民政府组织了国立编译馆,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统一元素名称,完成并出版了化学命名原则。
鲁迅曾讽刺化学家创造汉字的热潮,认为他们没有把精力花在研究上,并开玩笑说“中国的化学家可以成为新仓颉”。但他万万没有想到,我们看着中文版的元素周期表,就能很快知道元素的物理性质,还能用一个相对朗朗上口的公式背出来,比在日本天天读“奥克西天津”舒服多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元素不断被发现,科学家需要给它们命名。发现氢的同位素时,科学家用一个质数代表一个质子,竖线代表一个中子,创造了“氘氚”三个词,分别读作pi、dāo、chuān。乍一看是满心欢喜,想想真的很奇妙。
氘和氚:红球代表质子,蓝球代表中子。
徐寿和约翰·弗莱尔创立的命名法至今仍有很大影响。2017年,中国科学院公布了新发现的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高、谭、石田、七敖。这四个字是形声字。显然,最后两个元素被称为新词,它们甚至不在计算机词典中。
我们用笔写这些字很容易,用来做名字也没问题。截至2018年,中国名字中有生僻字的人约有6000万。但在信息化的当下,如果电脑字体里没有这个字,网上办事会很麻烦,银行开户、交通、就医等活动都会受到限制。
另外,大部分新元素都是人造元素。人工元素被称为化学元素中的“短命鬼”,因为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容易衰变,所以半衰期,即放射性元素半数原子核衰变所需的时间很短。
例如,元素镅100的半衰期小于100天;元素104的最长半衰期约为1.3小时;106号元素的半衰期不到一秒,然后人工元素的存在时间是以毫秒计算的,也就是说它们一合成,瞬间就消失了。
人造元素锎被称为最昂贵的元素,一克价值2700万美元。
这使得这些人为因素目前的实际意义很低。别说普通大众,就连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也很少对其感兴趣,所以这些化学元素的中文名也很少使用。现在造一个新词,意味着全国公安系统、银行系统、海关系统的字体都要更新,造词成本很高。
于是有人认为,可以规定在某个元素后,用“造词”代替“造词”,用两个字表示该元素的名称。
无论如何,化学造字对中国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虽然近代化学传入中国时西方的化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但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收,跟上现代科学的发展,那些“不务正业”的化学家功不可没。
沈国伟。对西方新概念的接受与翻译新词的创造——以日本语言学家和在华传教士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1):121-134。
轻舞,孙露南,高胜兵。约翰·弗莱尔化学术语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17(19):58。
清末民初外来词音译初探。
徐丹慧。晚清化学鉴定译著的翻译与传播[D]。2015.
化学造字的疯狂史。中国化学总论2018.10.27。
造谣:化学元素的中文翻译与《朱元璋家谱》无关。2019 . 1 . 24名人说。
有机化学中那些奇怪的词是怎么炼成的?每日头条2017年10月26日
当西方化学传入大清时,我们并没有恐慌。李昊东
人造元素:无中生有的短命幽灵-刘洋博物馆。
英媒:名字里有生僻字吗?网上办事很麻烦。环球网2018年7月30日
编辑:陈克轩
审核:王小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黄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qxxhm.com/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