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犁,读y和yīlí,耕读二,不读四。
2.龟兹读作q,qīu cí。
很多不了解新疆历史的人很容易把它读成:古ιzι。龟兹是古代西域的名称,位于今新疆库车。
3.巴音郭楞的《冷》
巴音郭楞(两个音)被误解为冷(lèng)。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地级行政区,有中国第一州之称。
4.莎车
是新疆喀什地区的一个县,也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县。叶城县和莎车县在古代曾是莎车王国,汉族人注音时经常音译,但当地的维吾尔族老人和一些研究突厥语的当地文献专家说,他们过去常读“沙sūo车”。后来汉字改革统一后,一致要求读沙shā车,连政府也不例外。现在读作shāchē。
5.哈密(市)
把“哈”读成hā,一次,不要三次。新疆人经常读三遍。“哈密”这个名字有多种解释,如“孙”(古突厥语)、“门”(维吾尔语)、“沙”(维吾尔语)。
6.义乌(县)
“我”读wú(两个音)而不是wū(一个音)。伊吾县位于新疆东部东天山北麓,蒙古语意为“旋风”。因地处蒙古高原向天山过渡的戈壁地区,常刮气旋而得名。
7.鄯善(县)
读shàn(四声)而不是三声。西汉时有鄯善国(古楼兰国改名),属罗布泊、罗布沙漠、米兰镇(兵团三十六团)、若羌县若羌镇、瓦石峡乡,都城为若羌县其尔都克古城遗址。鄯善县位于吐鲁番盆地东部。清朝建县时,因古鄯善国而得名。
8.托克逊县
“荀”读的是Xun(四声),而不是sūn(一声)。新疆人常念孙,一声四声。托克逊县位于吐鲁番盆地西端。“托克逊”是Tokhsun的中文翻译,意思是“九乘十”或“九十”。
9.古代丝绸之路的氏族
把“车”读jū (1)而不是chē (1)。“车氏”是中国西北的一个古老民族。西汉以前,西域有一个车氏前国(知望交河,即今天吐鲁番的交河古城遗址),中国人是突厥部的车氏家族(后称高车家族)。在北梁,有一个由屈建立的高昌王国(后传至太)。公元640年,唐平定隶属于西突厥的屈。后人称其王屈、为“屈氏”,后演变为“车氏”。
10.准噶尔(盆地)
“Ga”读作gá(两个音),而不是gé(两个音)。“准噶尔”是鄂伦春族四大蒙古部落之一,蒙古语含义不详。新疆以外的省份百分之九十的人把“嘎”字读成了“个”,很多新疆人都很困惑。其实内蒙古已经有一个“准格尔旗”了,两者意义完全不同。
11.阜康市
读赋(四声)而不是三声。阜康市是昌吉回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市。1776年,它设立了一个县名为青干狄龙词,意思是“丰富的东西和人民的健康”。
12.喀纳斯湖
你应该读kā nà sī和“ka”,而不是H dz nà sī和“ha”或者三遍。喀纳斯在蒙古语中是险峻的,因为湖河位于哈萨克族聚居的阿尔泰山,哈萨克族称之为喀纳斯(突厥语民族无“H”音)。
13.焉耆(回族自治县)
“简”读qí(两个音)而不是jο(一个音)。新疆人经常读j:。西汉时有燕齐国,名古土火罗,意为“火”。1913年建县,现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辖。今天,维吾尔人把焉耆称为“卡拉沙尔”,意思是“黑城”或“圣城”,因为“喀喇昆仑”在土耳其语中是“大”和“伟大”的意思(如喀喇昆仑山,意思是“伟大”和“神圣”的昆仑山,但不能翻译。
14.尉犁县
“卫”读的是“于”,而不是“委”。尉犁县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西汉时,有一个叫李玮的国家,名字不详。有人认为是古印度语,或源于古于阗的尉迟氏。今天维吾尔人把尉犁县称为“罗布诺尔”,是蒙古语。因其领土从塔里木河汇入罗布泊,居民(维吾尔族罗布泊人的祖先)因罗布泊干旱,大多沿塔里木河迁徙至此,后被称为“罗布泊诺尔”。
15.且末县
”和“读jū(一声),不读qíe(二声或四声)。但现在我习惯读《切莫》,大家都认同这种阅读,所以也是正确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县。其疆域在西汉。大唐西域称之为“巨卫”,也称之为“哲摩陀那”。学者将其解释为“沙城”,现在被维吾尔人称为“切尔钦”,但其含义不详。
16.喀什(地区、市)
“Ka”读kā(一声)而不是H m 4(三声)。新疆人经常读H m,三个音。突厥语民族没有“H”音。西汉有疏勒国,清代有疏勒郡。1954年,疏勒县改设喀什。维吾尔族人称喀什为“喀什”。“喀什”有多种解释,一种是“各种颜色的砖房”(古代突厥),一种是“玉器集散地”(古代吐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黄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qxxhm.com/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