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拼音

《雪花飘飘,北风飒飒》,一首经常出现在国内KTV包房的名曲,是一首回忆80年代的“主打歌”。然而,刚刚宣布退出歌坛的费玉清不会想到,自己37年前推出的老歌,近日意外“出圈”,成为风靡英语世界的“神曲”。当经典遇上创意和解构,借助新科技的翅膀,一场有趣的跨文化交流就此开始。

回到原点,原来是国内一位短视频用户自己上传了一段“剪梅”的片段。唱功我忘不了,但歌手很像英文童话《鹅妈妈》中“蛋先生”的造型,让海外网友感兴趣。他们将《一剪梅》搬到海外短视频平台,通过翻唱挑战、鬼剪辑等手段,让这首老歌成为网络狂欢的最新流行歌曲。“薛华漂漂贝潇峰”,已经转化为拼音,也成为热门流行梗。

经典变红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现象,但却脱离了原有的语境,有了新的解读和传播。具体来说,经典作品经过解构和再创造,用来表达不同的内涵,成为全新的模因。所谓Mihm,就是一种通过衍生手段复制传播的互联网文化基因。它一边复制一边传播一边变异进化,也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常说的“梗”。比如曾经威严的清朝皇帝雕像,变成了动漫人物,登上了文创产品,产生了商业价值;童年经典《葫芦娃》被打造成表情包,传递微妙而恰到好处的情感,转化为“社交货币”。有人说米姆是与想象力有关的生产力释放,也有人说“破”梗是博君砸碎的旧瓶新酒。

这种新酒相当“顶级”,因为它往往是网络人格记录世界的“文本框”,也是虚拟社区强化身份的“快捷键”。《00后密码学百科》、《网络俚语你能看懂多少》等文章提醒我们,看似对所有人开放的互联网,正在用分众文化把我们带回到小部落时代。一旦在一定的语境下熟练使用“梗”,就有机会被当成“自己人”。正是因为这个机会,越来越多的外国网民通过“薛华漂漂贝潇峰”搜索完整版的话梅,甚至有人产生了学习中文的想法。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把《梅子》的意外走红看作是中国文化进入陌生人生活的一个片段。

当悠扬的东方旋律在手机中亿万次响起,整齐朗朗上口的中文歌词被更多人轻轻唱出。歌曲片段虽然只有几秒钟,但也能让西方人一窥中国流行音乐的独特魅力。毕竟黄钟大路和乡村小调并不冲突,经典名作和草根涂鸦相辅相成,大制作和小创意也能相映成趣。在新技术带来更多可能性的今天,我们不妨以一种更流动、更开放的态度去理解这种流行文化。

当然,咪咪只是文化快餐的调味品。据研究,它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4个月。在灯笼般的潮流中,作品难免鱼龙混杂。尤其是带有“滤镜”的改编,让本该是生命危险“镜头”的作品变成了“镜子”。当《梅子的一粒梅》、《海藻的舞蹈》、《小苹果》成为网络神曲的时候,以此为体的新作品有时与老歌的初衷相去甚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需要有一手好牌来制作咪咪,还需要有一双鉴别创意的眼睛。

无论如何,曾经抚慰国人心灵的一颗梅子,让海外网友有机会放下双筒望远镜,通过显微镜审视东方之美,甚至拿起放大镜开始揉眼睛,试图理解凝聚在其中的智慧,感受充满活力的时代,展望互利共赢的未来。那也许你可以多喝几瓶这样“顶级”的好酒。

这正是:米姆海外赛浪漫,老歌新歌更高。趁此机会一睹东方美景,一边闲逛,一边喝个烂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黄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qxxhm.com/351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