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安”读音的争议终于有了结果。近日,民政部地名司回应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2020》中,六安市的拼音为‘六安市’。”
但这个答案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六安”中的“六”读作“鲁”真的是普通话和方言的折中吗?作为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为什么取消了“鲁”的读音?
其实“刘”读作“陆”不仅仅是方言问题。《唐云》、《集韵》、《韵汇》等古韵书中“六”的对仗别出心裁,不区分地名和数字。按音韵标准,“柳”的古声符合“通舌河口”的三等入声,与“陆”、“青”、“陆”的古声谐音或接近。简单来说,在古代,“刘”只能读作入声“陆”,不仅存在于地名“六安”,而且不仅限于此地。
那么普通话里的“里”字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说“鲁”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指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追溯到汉语音韵学的整体变化。中古汉语的四声分别是平、上、去、入,而普通话的四声是尹平、阳平、上声、去声。“汝”之声成为历史,融于其他三声之中。
根据《中原音韵》的介绍,一些常用于摄取声字的元音分别读成鱼模韵和幽厚韵。“柳”的古声符合取音条件,其元音演变为鱼韵“U”和幽侯韵“iou”。至此,“刘”的读音正式分为文言读音“陆”和白话文读音“李”。同样,古读音中有与“六”同音的“绿”,其文言读音为“鲁”(如“鸭绿江”、“绿林”),白读音为“L ǐ”。
此后的语音发展史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文言语音“陆”衰落,白音“李”流行,语言的天平逐渐向后者倾斜。在1936年首次出版、1947年再版的《汉语大词典》中,“路”、“里”六个读音可用于构词,既可用于地名,也可用于数字。在此后出版的词典中,由“陆”组成的常用词越来越少,而“六安”和“六合”两个地名则一直保留,直到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被删除。对此,刘认为,由于“鲁”在常用词中退出了历史舞台,普通话中地名的发音仍然沿用文言发音,失去了实际的语音基础和支撑,这也是权威工具书取消“鲁”的原因。
参考书取消了“鲁”,但标准读音仍是“鲁”。这个矛盾不是一个答案能解决的。如何识别「六」字的标准读音?除了“六安”,地名读音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矛盾?这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一步梳理,才能给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作者:孙
编辑: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黄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qxxhm.com/1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