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起,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在全国部分地区(原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地区)投入使用。开学后,有不少老师来信、来电或在网络平台上就一些文言文中的字音提出疑问。笔者作为本册教材的责任编辑,都一一做了解答。现将提问较为集中的字音问题在此略做解释,以供广大中学老师参考。从2018年春季开始,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在全国部分地区(原来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地区)投入使用。开学后,很多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发函、打电话或对一些文言文单词的读音提出疑问。作为这本教材的责任编辑,笔者一一解答了。现在我就在这里把问题比较集中的发音问题解释一下,供中学老师参考。
小山西边的小山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以查看更多内容
一个
“滚石头底才能滚出去”的“滚”
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中,“用石头底滚”的注音是quán,解释为“弯”。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写作组和评审组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án不合适,读quán的意思是“弯曲”,一个形容词;但“滚石头底滚出去”的“滚”从语法和意义上看应该是动词,所以这里读ju m 4 n,就是“滚过去”的意思。我们删掉了屈的注音,没有加居ɣn,因为教材上的文言文注音是有一定原则的,一般只加生僻字或者容易被误解的字。如果现代汉语的音义差别不大,就不加。不记的话,意思是读现代汉语的常用音,就是ju m÷n。
2
“绿树青藤”之“藤”
有些老师认为应该按照“单用wàn,合用màn”的原则来读wàn,这是不正确的。wàn的朗读只适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包括带有口语色彩的“顺藤摸瓜”的习语),文言文要统一朗读。在专门的古汉语词典(如《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王力古汉语词典》)中,wàn的读音不在“满”之列。
三
“看得见、看得见”之“看得见”
有些老师认为xiàn应该按照教材注释中的翻译来读,这是不正确的。“隐而显”和“隐而显”的关系不是逐字翻译,而“隐而显”和“显而易见”是“显而易见”和“显而易见”是不成立的。
核动力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以查看更多内容
四
“八分是奇数”和“你”字有三十四个
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八分有奇”的“有”注为“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是不妥的。“有奇”即“有余”,是一个固定的词,“奇”即“余数、零数”,“有”就是“有”,不应解释为通假字。“有”作为“又”的通假字的情况必须连接整数和零数,必须是具体的数字,“奇”是“零数”的意思,而不是具体的某个零数,所以“有奇”的“有”读yǒu。但“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符合“连接整数和零数”的用法,是通假字,读yòu。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中,“八分奇”的注“有”是“同“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不妥。”奇”的意思是“多于”,是一个固定的词。”“奇数”的意思是“余数、零数”,“有”的意思是“你”,不应解释为通用词。在“有”作为“有”的通用词的情况下,必须用整数和零数连接,而且必须是特定的数。”“奇”是“零数”的意思,不是具体的零数,所以带“奇”的“有”读作Y ǒ u,但“有三十个,有四个为字”的“有”字符合“连接整数和零数”的用法,是通用字,读作y ò u。
五
“脊椎骨”的“脊背发髻”
“椎”,读zhuī指“椎骨”;读chuí指捶击工具(即“槌”),引申为“打击”等义。在古代汉语里,后者的应用更广泛;但在现代汉语里,读chuí的意义已由“槌”“捶”等字承担,只在“椎心泣血”这样的成语里保留chuí的音义。“椎髻”即“棒槌一样的发髻”而非“椎骨一样的发髻”。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中,chuí属于“椎”的非常见读音,应当加注,否则容易造成误读;目前教材失注,应当在修订时补上。“椎”,读作zhuī,指“椎”;读“chuí”是指敲击工具(即“槌子”),引申为“打击”等意思。在古代汉语中,后者的使用更为广泛;但在现代汉语中,读chui的意义已经被“槌”和“捶击”这两个词所承担,只有chui的音义被保留在“泪在心头”等成语中。“椎髻”的意思是“像木棍一样的发髻”,而不是“像脊椎骨一样的发髻”。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中,chuí属于“椎”的异常读音,要注意,否则容易引起误解;目前教材缺少注释,修改时要补充。
六
“曾无利”之“曾”
“曾”读时只有副词“曾”的意思;这里的曾字,和彝山的曾字一样,不能损魁父之山,不能毁山一毛,不能寡弱,都是和否定词No连用,可以翻译成“出乎意料”或者“甚至……”参见《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王力古代汉语词典》、《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
虽然有好菜
七
“然后自强不息”的“强”
这个词应该读为ɡ,但也可以读为ɡ.汉代学者郑玄在《礼记》中评论这句话时说:“自强不息,学而不厌。”按照郑玄的说法,这里的“强”字是“奋斗、勤奋”的意思,对应的读音应该是qi m័n;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劝诫、鼓励”,这也是常见的,对应的读音还是齐m 4 n ɡ.但阅读qiánɡ也可以理解并解释“使其强大”。唐代儒生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对“强”字作了反切注音:“其叛逆也。也是好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对应“张琪之乱”的发音是Qin ɡ,“齐梁之乱”是qiánɡ.换句话说,陆德明认为这里的两个读音可以说得通。
八
“从教中学习”的“教”
文中的“教”字来源于“教而后知难”,读音应该是一样的。“教而后知难”的“教”,就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所以要读Jiāo;读jiao是一个和“教学,教育”一样更优越更宽泛的概念。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jiào”,与本文中的“jiāo”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师生双向互动,“教”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学习知识和技能),都侧重于宽泛和广泛。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来成长。“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本身的,偏向于“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这种具体而低劣的行为,所以“教”读jiāo o。
马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以查看更多内容
九
“只有被奴隶之手羞辱”“只有”
现代汉语中,“莫”只有zh的读音:表示“尊重”;但在古代常用来表达“只有,只有”的意思,表达这种意思时,就写成“只有”、“井”、“井”。在现代汉语中,这五个字的音义区分得更清楚:“有”只读zhρ,表示“尊敬”;“only”有两个音,读qí表示“大地之神”,读zhǐ是“Only”的变体;“之”、“莫”、“莫”都是只读zhǐ,“之”是“之”的繁体字,“莫”、“莫”都是“之”的变体。严格来说,在一些简体中文教材或通用读物中使用“only”或“only”是不正确的,因为读zhǐ时“only”不是通用的标准汉字,所以在使用这两个字时最好直接使用“only”。
两首唐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左右滑动以查看更多内容
10
《茅屋被秋风吹破》中的“黑”
《卖炭翁》中的“黑”
此字应读hēi而非hè或其他读音。有的老师认为读hè才能与上句“俄顷风定云墨色”“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色”押韵,这是不正确的。“色”和“黑”在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是同韵的;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来不押韵,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古今变化所致。汉语古今音的差别是普遍的、确定的历史事实,我们用如果遇到今音读来不押韵的地方都要强行改读以求“叶(xié)韵”,将改不胜改;个别韵脚读所谓“古音”,而全诗又读今音,更显得不伦不类,平添麻烦和负担。因此在教学中,原则上仍应统一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遇到读起来不押韵的古诗,告诉学生这是汉语古今音演变的结果即可。有的地区也可以尝试用方言来读。这个字应该读Hēi,而不是hē或者其他读音。有些老师认为读hè只能和上一句的颜色押韵,这是不正确的。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色”和“黑”是同韵的。现代汉语读普通话不押韵,这是汉语语音古今变化造成的。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异是普遍的、确定的历史事实。如果遇到现在音不押韵的地方,一定要强行改成“也(xié)韵”,那就很难改了。个别韵读所谓“古声”,全诗读今声,更是不伦不类,徒增烦恼与负担。所以在教学中,原则上还是要用现代普通话来读。当我们遇到不押韵的古诗词时,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汉语语音演变的结果。有些地区也可以尝试用方言阅读。
最后要说的是,关于文言文中读音的判定,如果教材语焉不详而师生确实又有了解的需要,除了咨询教材编者外,还可以求助于《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比较权威、可靠的工具书,但不要轻信一般的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现在有些教师过于依赖、迷信教辅,或是上网随手一搜就轻下结论,而缺少查阅工具书的意识。这种倾向是需要警惕的。最后,关于文言文发音的判断,如果教材比较模糊,师生确实需要了解,除了咨询教材编者,还可以求助于《常用汉字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比较权威可靠的工具书,但不要轻信一般的教辅或网络资源。现在有些老师过于依赖教具,或者网上搜索就妄下结论,而缺乏查阅参考书的意识。这种倾向需要警惕。
文章刊载于《语文学习》2018年第7期文章发表于《国学》2018年第七期。
结束
设计:孙茜(实习)
编辑:周丹
编辑:吴海涛
喜欢就动动手指赞我们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小黄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qxxhm.com/1383.html